所在位置: 首页 > 公益慈善

湖北秭归砚雕传承人刘志伟:楚韵古风刀作笔 砚雕传承谱新章

时间:2022-10-18 19:29:52来源:作者: 点击:

在一方掌心大小的石砚上,镌刻着一幢青瓦重檐的古建筑,再现了千年码头、青滩古镇的辉煌风采。典雅的造型、细腻的雕花、精致的窗棂、厚重的大门,既吸纳了秭归传统砚雕工艺的写意之境,又凸显木雕工艺的写实之美。这只是刘志伟创作的众多精品砚雕中的一件。刘志伟用心用情在一方方龙马金花砚上展现着三峡人民的生活智慧与艺术审美,浓缩着生生不息的秭归人民创造出来的极具魅力的长江文化与峡江文明。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产地历史与历代名家颂咏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峡江地区的归州砚,也叫大沱石砚,是湖北的代表性砚种,它包括大沱石砚、龙马金花砚及本地峡江地区一些适合做砚台的石材,其中以大沱石砚、龙马金花砚最为有名。

 

图:古籍《归州志》

 

图:古籍《归州志》

相关史书资料详细地记载了历史名人欧阳修、刘禹锡多次在峡江边寻找大沱石砚和龙马金花砚的故事,以及这两种砚台的优异特性。

归州砚发现于唐,盛行于两宋时期。此砚不同于其它那种开采的砚,它起源于白垩纪,一直深埋在泥土中,在长江两岸,一部分石头滚落于长江,在江水长时间的冲刷下,石头外面的泥皮被磨去,显现出鹧鸪纹的纹理和细腻温润的质感。这种石材制作砚台的效果很好,既能发墨快,储存墨汁的时间也长。这样就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到秭归长江峡段搜寻此石。因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砚石需要开采,不仅不会破坏大自然,反而多了一种寻石乐趣。

龙马金花砚,色泽黝黑。因产自峡江边青滩镇龙马溪,上面有金色颗粒和金星金线,所以叫龙马金花砚。它有大沱石砚哈气成墨、易发墨、能储墨的特性。在雕刻上,具有本地的独特风格,因为要保留它上面的金色颗粒状,无法使用传统雕刻刀功,反而是围绕这个金色颗粒来进行创作。

《归州志·物产》记载:“龙马石产龙马溪中,其色黑,上有金花,可为砚及屏、磬之类。”

杜甫《石研诗》:“奉使三峡中,长啸得石研。巨璞禹凿馀,异状君独见。其滑乃波涛,其光或雷电。联坳各尽墨,多水递隐现。挥洒容数人,十手可对面。比公头上冠,贞质未为贱。”

刘禹锡《送鸿举师游江西》:“使君滩前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疏。”

杜绾《云林石谱》:“归州石出江水中,其色青黑又有斑,斑如鹧鸪,质粗可为砚,土人互相贵重,甚发墨。峡人谓江水为沱,故名大沱石。”

米芾《砚史》:“归州绿石砚,现有风涛之象,纹头紧慢不等,治难平,得墨快,渗墨无光彩,色绿可爱如贲,色淡如水苍玉。”

欧阳修《砚谱》:“归州大沱石,其色青黑斑斑,其纹理微粗,亦颇发墨。归峡人谓江水为沱,盖江水中石也。砚止用于川峡人,世未尝有。余为夷陵县令时,尝得一枚,聊记以广闻尔。”

唐询《砚录》:“归州大沱石,如荆州画鼓石,至琢为砚,远者经月,近者浃甸,往往有纹断裂,幸而完者十无一二。论其发墨,则过于端、歙石,而资温润则不逮也。此石世人罕能知者。”

传承古砚技艺 传播砚雕文化

刘志伟的祖父,在青滩古镇上经营一个延续上百年的砚台作坊。然而时代变迁,传承千年的毛笔却被当代人束之高阁,终结了砚台的美好时光。

祖父临终时,把目光落在一方落满灰尘的古砚上。刘志伟读懂了祖父目光中的涵义,那就是继续肩负起“传承砚台制作技艺、传播古老砚台文化”的使命。

青年刘志伟停下了漂泊的脚步,回到宁静的故乡村庄,扫去爷爷工具箱上的尘埃,正式成为一名古砚手工艺人。

 

图:龙马金花砚雕刻技艺传承人刘志伟

刘志伟的砚雕工作室,位于屈原故里风景区内凤凰山青滩古民居群中,这幢中西合璧的老建筑,是由100多年前一位留洋归来的青滩绅士建造。建设三峡大坝时,青滩古镇要永远没于江底,秭归政府进行抢救性文物保护,将一砖一瓦拆迁复建于与三峡大坝遥相呼应的凤凰山上。

龙马金花砚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最难掌握的是雕刻中的随形就样。采石、打胚、粗雕、精琢,刘志伟潜心钻研,渐渐掌握了其中精髓。巧思妙想出灵感,精湛工艺创佳作,刘志伟根据石料形质随物赋形,让作品具有浑然天成之美。刻喜鹊登枝,将石中金花雕成点点梅花;刻灵牛卧塘,墨池中的牛头上恰好盛开一朵金花。

雕刻中的慢时光,成就了刘志伟对龙马金花砚“材质美、雕工美、意境美”的三重追求。湮没在西陵峡涛声里的岁月往事,在叮叮当当的刀凿声中绽放成一幅幅浸满墨汁的拙朴磐画。

刘志伟说,如今因为大沱石和龙马金花砚太过于稀少,他依然采用传统的雕刻刀、用传统的雕刻手法进行全手工雕刻,这样使得作品更具有收藏价值。

传承之路 复兴之梦

刘志伟,1980年5月出生,湖北省秭归县人,1998年毕业于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从事砚台的雕刻制作,现为龙马金花砚雕刻技艺传承人。

2014年,刘志伟复兴了龙马金花砚雕刻技艺,让沉寂百年的龙马金花砚重新进入大众视野。2015年,龙马金花砚雕刻技艺被列入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6年12月,刘志伟参加文化部在湖北美术学院举办的非遗传承人传统雕塑研习班进修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

2018年10月,刘志伟受邀参展国家文化、旅游、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湖北美术学院研培学员成果展,在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班学习,评为优秀学员。同年,刘志伟砚雕作品在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入围奖。

2019年12月,刘志伟在安徽全国非遗砚雕技艺班进修,被评为优秀学员。

刘志伟继承了归州石砚的制作工艺,采用龙马金花石雕刻,手工制砚已经十余年。龙马金花砚的复兴,使秭归人做石砚的传统工艺得以传承下来。

在机雕盛行的商业时代,刘志伟却每天坐在案前,一刀一刀,将峡江风物重现在石头上。刘志伟说:“首先,找石头很费时间;接着,随形就势的设计同样蛮费时,一块石头往往要观察将近个把月,才能随着石形设计出构图内容;最后,简单地雕刻,需要两三天时间。”

刘志伟坚持保留每一块石材的天然形状,纹理依形而雕,利用石材上天然凹凸形状、天然石皮颜色而进行设计,全手工雕刻。他珍惜每一块石头,无论大小、厚薄、美丑,一块也舍不得丢弃,随形就样,雕出他心中最完美的石砚。制砚人的灵感和精湛的工艺相映成趣,金花点缀让石砚于古拙中平添了贵气。金色与黑色搭配,将金色的飘逸与黑色的厚重,融合得恰到好处。

刘志伟介绍,龙马金花砚的精髓就在其金色颗粒上,但是现在要找到一块含有金色颗粒的石材很难了。制作时要巧妙地避开其金色颗粒,因为金色颗粒硬如钢铁,无法雕刻,有时也会影响整个画面。这种特性,使得每一方砚台都真实古朴,独一无二,更具实用价值、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图:刘志伟砚雕作品

刘志伟表示,作为一个砚雕非遗传承人,每件作品必须要全手工完成,融入自己的思想理念与楚韵古风,赋予每方砚石鲜明独特的思想与灵魂,镌刻出多彩多姿的家国情怀与时代华章。(记录者:姚逸宁 通讯员:楚南茗 秦晓梅 周华山)

责任编辑:吴迪

主管:中国教育电视台《光耀华夏》纪录片栏目组;主办:《光耀华夏》纪录片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肖士广 18601291766、张宏亮 13810401717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光耀华夏》纪录片编委会。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1028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