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公益慈善

记录者马建国纪实访谈伦派地秧歌传承人杜庆志

时间:2023-04-13 15:03:57来源:作者: 点击:

四月,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们一路走来,追寻艺术步伐,弘扬非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不仅是使命,更是艰巨的任务,随着一些老前辈的离去,传统艺术和技艺也随之不断流失,查证史料将是我们当下的首要责任。

我们有幸走进冀东大地,辗转百里寻找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庆志老师,随着记录者马建国一起了解“伦派地秧歌”的文化历史。

“伦派地秧歌”于2013年被列为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其创始人——已故秧歌表演艺术家伦宝善的姓氏命名。以伦宝善为代表的伦派地秧歌,不仅传神风趣,更是通过完善的理论根基,创造了当代风格的“伦派地秧歌”并传承下去。

 

(已故伦派地秧歌创始人伦宝善先生)

20世纪50年代,当地秧歌再次登上全国民间文艺演出的舞台时,伦宝善老先生曾在“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进行专场演出,不仅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更受到周总理夸赞,称伦宝善的表演“小巧玲珑,满堂是戏”。

 

(第二排中为已故伦宝善)

伦宝善不仅创造了伦派地秧歌的文化根基,更是在他有生之年传承和发展秧歌技艺,培养了以张玉和、薛桂兰、杜庆志等一大批秧歌表演人才。得到伦宝善真传的杜庆志老师,不断追求艺术上的精进,彰显自身价值,被河北省正式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杜庆志,男,1945年生人,河北省舞蹈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舞蹈家协会会员,卢龙县音乐舞蹈戏曲协会会员,群英秧歌队队长。作为一名出生在山区的老艺人,他将秧歌艺术视为珍宝,不仅用一生守护着艺术的殿堂,更是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理想,用一生的使命在守护。

 

(图左杜庆志)

杜庆志老先生不仅说出了对行业的诸多见解,更是把伦宝善老先生的“行规”讲给记录者。他说:“艺术的前提需要更好地人品去驾驭,一些丑恶化的动作,已经掩盖了艺术的真谛,演出是艺术,而不是乐趣,论杂耍你厉害不过杂技艺人,论行当你美不过评剧演员,秧歌的意义,是通过表演反映出当代社会,人民安居乐业的现状,是老百姓的民间舞蹈,可如今的秧歌状态被丑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风气,值得沉思并整改。”

 

(图中杜庆志)

根据杜庆志对秧歌艺术传承史的介绍,记录者不仅找到了伦派秧歌的艺术源头,更深刻的理解了作为秧歌艺人和传承人,艺术修养比演绎更重要。交谈中,记录者了解到老先生免费在民间教学传播伦派地秧歌并被有关部门报道推广。老先生还拿出了自己撰写的教学体系大纲,其内容更是让人赏心悦目,他还拿出了很多曾在全国荣获的荣誉证书和奖杯。

 

杜庆志老先生多次在全国获奖,在当地更是屡获殊荣,其中包括山花奖金奖、河北省第一届燕赵群星奖等。2013年,老先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套电视台《过年七天乐》节目录制。他的艺术和思想在冀东这片土地上培育出了以胡金艳、刘海山等为代表的诸多文艺人才。近期,老先生还在河北省《冀农乐》节目中斩获殊荣。这次他和中国记录者马建国的访谈不仅默契,畅谈后便和记者进行了一场艺术交流。

 

( 图左马建国 图右杜庆志 )

据了解,伦派地秧歌的艺术在冀东这片热土上不仅受到地秧歌专业人士的热爱,演出的过程中还经常被央视视频播放。秦皇岛市级非遗第四代“面人杨”传承人杨建伟老师专门为杜庆志老艺人塑造了艺术演出照,显然易见,地秧歌的艺术魅力不仅仅被专业人士传承与发展,更深受社会各界的热爱。

 

( 图左杜庆志 图右杨建伟 )

记录采访让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艺术回忆,更让传统文化和艺术瑰宝通过文字的形式醒于世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将是一代又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使命更是骄傲,我们将用毕生精力来追寻艺人的身影,记录并珍藏。(记录者:马建国)

责任编辑:吴迪

主管:中国教育电视台《光耀华夏》纪录片栏目组;主办:《光耀华夏》纪录片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肖士广 18601291766、张宏亮 13810401717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光耀华夏》纪录片编委会。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1028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