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山西交城印象成村
成村,位于吕梁市东端、交城县城西南1公里的瓦窑河西岸,是典型的城郊结合村。处三晋腹地,北依锦屏,南靠大陵,东接瓦窑,西有石洪。村庄面河背山,坐北向南,村前 307 国道与青银高速延伸西行,风景秀美,土地肥沃,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实为一块钟灵毓秀之风水宝地,为洪相镇最大的村庄。
成村,南北较宽,东西较窄。占地8855.5亩,耕地面积3683亩。整体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756米至773米之间。东、西、北部土壤多为耕种洪积浅色草甸土,南部分部盐化草甸土。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4%。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棉花、大豆、红薯为主。五果树以苹果、梨、葡萄、枣为主。村民除农业外,大部分的劳力从事乡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
成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北齐,可见,在此以前就有先民在此居住,北齐时已发展成为较大的村落,经唐宋金元至明清发展到鼎盛时期,至今最少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成村,原名“城成村”“城村”。相传汉末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商曜在并州太原郡大陵县起兵,依托山脉修建屯壁以自守,以观时变。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一月,曹操任命夏侯渊为征西护军,作为主将都督横野将军徐晃进攻商曜。夏侯渊、徐晃等人连续击破二十多个屯壁,最后被徐晃斩杀,大陵惨遭屠城。在征讨时,曾在村内驻军,村中现存许多地名遗址,亦与古代驻军打仗活动有关:旗儿地(临时驻军地)、棋盘地(临时驻军地)、五里台(校场点兵台)、饮马河(战马饮水处)等。这些地名遗址,从不同角度亦佐证了成村曾扎营驻军、练兵打仗的这一史实,同时也佐证了成村建村久远。
成村,村庄建设,历尽沧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均为一些简易的土坯房,砖木结构建筑很少。唐贞观二年在村东所建定香寺最为雄伟壮观。观音堂属晋祠奉圣寺下院,元朝皇庆二年寺已荒废,故而重建,修有中殿、寝堂、方丈、法堂等。并有僧人住持,寺有田产,且有水磨和石碾。明末清初,随着经济的发展,砖木结构院落逐渐增加。特别是乾隆时期,民居建设进入鼎盛阶段,同时,庙宇建设也进入兴旺时期,重修或新建关帝庙、真武龙王庙、文昌庙、火神庙、五道庙、观音庙以及魁星楼、老爷阁、观音阁、真武阁等,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邻村之最。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村民无心亦无力再置地建房,住宅建设及庙宇建设基本停止。
村内的正街在村中心由北向南贯穿,支派东西向街道。旧时留下的主要街道有:稍门街、庙前街、明楼巷、寺北头、仁义巷、五道爷街、前后楼儿街、铨儿街、小社儿街、李家东、史家街、兴隆街。还有村东南北走向的官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地主房屋、祠堂分给贫农,居住条件稍有改善,但是,面对生育高峰的来临,很多家庭一家五六口甚至七八口,吃、住、睡挤在一个屋子,租赁一间婚房也非易事,面对温饱亦难解决的现实,民居建设谈何容易!改革开放后,住宅建设迎来第二次建筑高峰,相继进入舒适化、高档化、功能完备化阶段,打破自古以来吃饭、休息、睡觉“三位一体”同在一室的传统习惯,建筑形式多样,装修五花八门,占用大量良田由村中央向四面扩展,新修各式宅院,村容村貌彻底改变。随着交西公路两侧一幢幢新宅大院、一排排平房小楼参差不齐、风格有异、自由自在地摆立在公路边上,形成了一道绵延数里的靓丽风景。
村委会位于村中心正街中央,一直沿用老爷庙办公多年,直至1984年拆除老爷庙,面积4900㎡的村委办公楼、剧场落成。而遗憾的是,旧宅老院大都废弃,古建庙宇楼阁,或房倒屋塌改建民居、或遗迹无存不见踪影,随着时间的流逝,古代建筑将在成村逐步消亡。
自古以来成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村民祖祖辈辈均以种田为业。旧时生产力低下,农民整天劳作,有干不完的活,但收入甚微,特别是遇有战事或者灾荒,常常衣不护体、食不裹腹。特别是清朝鸦片种植期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黄豆为主。
从唐朝开始,主要经济作物以苇为主,有少量棉花种植。苇为须根,多年生植物,清明耕地后,自然发芽,生长期7个月。苇叶端午节前可出售,用于包粽子。成村的苇叶包的粽子,存放时间长,不变色、不变味,不腐不霉。苇秆可编苇帘、打顶棚、编苇蓆,是建筑、仓库上好的材料,远销全国各地,成村人美誉为“金棍棍”“银棍棍”。2000年调整产业结构,大面积的土地被开垦,发展无公害蔬菜一千余亩,搞起日光节能温室近1000个。成村由多年的苇加工产业转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无公害节能温室主要以黄瓜、架豆、西葫芦、茄子、西红柿、辣椒为主。
成村,经济发展,曲折艰难。随着晋商的崛起,农耕者渐少,经商者日多,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清朝中期达到鼎盛,苇蓆、粮行、商铺、客店等各类买卖字号遍及新疆、内蒙、东北等地,尤以静乐县的娄烦镇,商号店铺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成村人开设的,被称为“小成村”。商业受时代影响非常明显,明清时期先有走西口做生意者,后因交城商业繁荣而加入商业队伍的,出现走西路等经商群体。清代光绪二、三年,成村人史文庆家贫如洗,为了生计,便走乡串户当了游方郎中,远走新疆哈密,创办“天成德”药铺。儿子史存直子承父业,医术大进,名扬哈密;史存明经商有方,曲哈密商界举足轻重,一秉至公,从此以后,史姓七代人走新疆,一直以药材与贩运相结合。
有相当一段时期,人们把商人统统称为“奸商”导致商业凋零。清末民初是交城商业的鼎盛时期,也就是晋商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成村也有不少人加入到商业圈里。参与或开办的商号有六德公、福成源、合衣永、合兴永、复衣源、天顺水、等共百余家。民国以来,政局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不断,经济出现衰落。在抗战时期,军民运科和平川工作团将成村“红灯市场”采购的物资,沿着商界先辈踩踏出来的山路,运输到后方根据地。
村内有许多民间艺人开展各种手工制作如:弹棉花、缚条帚、做油布、搾油、做木活、剪窗花、做裁缝、做泥瓦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公私合营,废私立公,多数经商者弃商归乡务农,人们在1950年过后除安心种地外就想方设法寻找经济收入充实生活之求。农业社时期集体还开办醋房、粉房、熬制盐、熬碱、开自行车修理铺、砖场、桶桶厂、筛筛厂、暖气片厂、机加工厂等。三年自然灾害及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濒临崩溃,衣食无保。1972年,成立了成村科研队,也叫种子田,是成村大队的一个下设机构,是当时抓革命、促生产、多积肥、多打粮的产物,它的主要职能就是专门进行农作物新品种的种植试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培育优良品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宣传农业技术知识等,为成村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抓纲治国中,以粮为纲,打井建站,解决水利灌溉,大搞农田建设,灌碱改造,连年苇蓆高产,粮食丰收,副业也搞得有声有色经济大有改善,温饱基本解决。
1974年初,成村两委为了更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经过社会调查,研究决定将成村农具厂搞产业转型,专门生产加工暖气片。于是,将原来的“交城县成村农具厂”更名为“交城县成村水暖厂”。由于办厂的需要,组建了“成村建筑工程队”,土建工程队还附设有木工组,专门制作门窗等木工作业配合土建工程施工,工程队专为社会承揽建筑业务,成为交城小有名气的一支建筑团队。在这段时期,成村还开办了面粉加工厂、缝纫社、醋坊、淀粉加工厂、食盐加工厂、纸箱厂、维纶纺织厂、造纸厂等集体企业。这些集体企业的开拓兴起,不仅传承了千年的晋商文化,也为后来的成村人开办企业、发展经济拓宽了视野,指明了思路,积累了经验。
据了解,改革开放后,村内的经济以飞快的速度发展。2000年之后村内经济来源不只是靠水暖业了,而是多方进财,以村北工业园区为载体,工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园区内出现了天骄、凝辉、恒泰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逐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农年生产总值超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总之,由原来只知农业生产的村庄,而今变为一个勇于经商、善于经商的富裕村庄。
成村,风俗淳朴,民情敦厚,历来崇文重教,好义乐施,勤劳俭朴,人才辈出。
明隆庆年,成村有武举李祥、李承武,为锦衣卫百户,李承武历官西安同知。明朝中期,史春任湖广统兵,诰授武功将军,正三品,一等侍卫,参将。明万历年,郭元泰为贡士。崇祯年,张鎈为壬午科武举。
清顺治年间,张錡为丙戍科武进士,任陕西宁夏屯田守备。张学孔为戊子科武举,江南凤阳府长淮卫千总。李梅授北直正定府宁晋县百尺巡检。清嘉庆年间,张同寅为戊辰科武进士,任灵石营千总。道光年间, 张回寅、张润清父子同年(丁酉科)共武举,张回寅以子贵,诰封武德郎。
值得一提的是,清康熙间,武庠生张铨不为名利所诱,学得一身本领护佑家乡。忽一日,山贼掳掠乡邻,村众持械驱逐射殆二贼,余逃入山。又单骑冲入贼中,遂为贼困,缚于树,衡割之,复摘其头以去,事闻优恤。村中人为纪念他,将他生前所住街道张家街改名为铨儿街。
民国前,成村原有一个女子学堂,设在徐家祠堂;有四处男子学堂,分别设在定香寺、火神庙、张家祠堂、梁家祠堂,这些都是各家族的私塾。1915年,由私塾改为公立国民学校,1925年,省国民师范毕业的王毓瑞说服民众,筹措成立学董会,会同学董覃如绶、薛振文、郭天泰、李华和梁文刚等合并村内五所私塾,成立初等学校。1929年秋,成村初等国民学校收高小生一班,开创了交城县乡村举办高、初两级学校的范例。
新中国成立后,成村学校教育步步在先。1964年,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在省农业教育会议和省农业中学现场会议精神鼓舞下,农中又有了新的发展。成村农中办学成绩显著,受到了县地的表彰奖励。1965年秋,新学年开始,在城内、成村一年级开始试行五年一贯制。1969年春,杨林校长在农中的基础上办起了初中班,学制2年,这样,从小学到初中共上七年,学校统称为“七年一贯制学校”,其时入学儿童人数增加,学校规模随之扩大,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农村学校。1974年,成村学校红领巾气象站建立,通过一年的实践,到1975年已能开始做短期天气预报,并在本村四个主要街道挂天气预报牌,为农业生产服务。1979年全省举办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成村学校气象组制作的小气象站模型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成村学校历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1984年3月,成村学校兴趣活动小组由校级发展到班级兴趣小纽,分期举办摄影、绘画、航模、电子乐器等短期培训,被评为全省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全县第一个乡村少年宫落户成村学校,成为学校素质教育基地。
吕锦瑷,中国电化教育的先驱者,她一生致力于感光材料的研究,先后研制了中国第一张可用底片和X光片,同时自制感光乳剂明胶,编译了大量资料和专著。吕著,誉满晋阳的莲花落表演艺术家。张正钱,自幼爱好武术,在村内传徒众多,1952年组队参加县武术比赛,成村队获得团体冠军。薛思孝,漫画人生,在各大报刊发表漫画400余幅,中共交城县委宣传部曾为他举办了个人漫画展。梁宗旗,集美大学理学院计算数学学科带头人,集美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负责人,培养硕士研究生二十余名,先后获集美大学“教学示范岗”“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陈嘉庚奖教金”等荣誉称号。梁雅玲,为交城幼教事业争优创先担心竭力,她带领南街幼儿园成为吕梁市幼教窗口,她光荣当选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代表……
一代代成村的精英,滋润着这片沃土,点亮成村的文明之光。
交城被日寇占领后,时任成村村长的张敏曾积极收集溃军沿路丢弃的枪支弹药,筹集粮食,帮助爱国人士赵连升、王其武同志组织抗日武装,成立了交城县抗日游击队,维护地方治安,惩办汉奸,积极为抗日做准备。
抗战初期,成村是远近闻名的物资集散地,具有百年历史的“丰亨骡马大店”等商铺云集,备有牛车和马车,除供骡马车辆住宿外,还为本地和静乐、娄烦、方山、兴县等地往来客商提供车辆和运输服务,进行山川物资交流。
八路军建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后,军民需用的布匹、棉花、粮食、纸张、医药、火柴、煤油、肥皂等大量的生活用品十分紧缺。1938年春,一二0师特务团团长杨嘉瑞在张敏曾的掩护下常驻成村开展秘密抗日活动,特务团政治部主任朱明清及所属营长黄兴武、指导员纪金泉、连长傅子玲、排长陈一能、副官李占彪等首长陆续来村,由在村定香寺看庙者武美臣联络,由李占彪负责与张敏曾接洽工作。通过张敏曾说服赵连升等将游击队编入一二0师徒步团,正式成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其后,一二0师特务团副官李占彪化名贺云志常驻成村领导抗日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平川各村情报网。张敏曾与武美臣以民主人士结合结合村政人员参加军民联合抗日工作组。在村民的掩护下,工作组一方面以假情报扰乱敌寇活动,一方面依靠敌据点内的秘密情报员将敌情转送我军。随之,驻交城山的山西“工卫旅”调吕调生来村,与张敏曾在张家祠堂组织成立了“福生华”军鞋厂。太原中心区青年抗敌决死队队长李根科、中队长冯佩铭也来村开辟工作,利用张敏曾的社会关系,发动成村官道街丰亨东西两骡马店成立了红色运输总站,丰亨西店掌柜王献瑞为负责人。张敏曾不计个人得失安危,经常出没敌伪据点,周旋于敌伪人员之间。另一方面,发动民众及商人把敌占区货物源源不绝地运往山区根据地。他几次被晋西北区军政首长表扬。同年,他担任了敌区工作团负责人。
五月间,为了全面开展工作,冯佩铭与李占彪议妥,决定由熟悉情况的张敏曾与冯佩铭赴交城段村一带活动。七月初,有五名青年学生为参加抗日活动,满腔热忱投奔革命来到段村,为首的叫苏铸。面谈后,由冯佩铭同志开好介绍信,张敏曾指明上山路线和内线联络点,决定取道成村跟随红色市场物质转运人员上山。当夜,张敏曾接到上级命令,调他上山到水峪贯集训。此时,苏铸等人经由成村赴会立中心区。二十余天后,县特派员郭维新、张仁选同志正式委任张敏曾为交一区敌工团团长,增派邢世明、贾德银二同志协作工作。七月底返回村时,他绕道去会立中心区,面受太原牺盟中心负责人金少英、张玉衡等首长的指示,并与苏铸同志面谈,这时,他已改名为华国锋。当时华国锋同志对于成村红色市场表示极大的关心,他高瞻远瞩地再三叮咛:“成村人民突破封锁,给我方抢运给养,工作有方,今后一定要扩大范围。”张敏曾回到工作岗位后,立即以成村、段村、寨子为重点,在平川各村广泛开展农救会、妇救会的组建工作,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1942年初夏,华国锋同志已任交城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近两年,他不畏风险,再次亲临成村指导工作,指示张敏曾要打入敌人心脏,挖出敌人肺腑,并尊重鼓励他:“可行则行,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继续向前。”在华国锋同志的指示鼓舞下,他大胆深入城内,说服了日伪狱长史国俊的暗中为转运站服务,并策动炸监,解救了夏舟等革命者多人。
从1938年至1941年春,成村红色转运站在距县城5华里的敌人眼皮底下,为晋绥抗日根据地转运枪支弹药若干,棉布100万匹,军鞋30万双,公粮一万余驮,纸、腊、肥皂、医药等3万驮,还有大量的其他物品,生意越做越大,运往山上的军需物资也越来越多,被群众誉为“红灯市场”。为了解决运输问题,转运站还发动周边大营村、城头村等地的村民组织运输队,用自行车、小推车、牛车、马车到太原、榆次、祁县等地驮运物资,远至晋南也有商贩来做买卖。每天接待 100 多匹驮运骡马。
后来由于汉奸告发,日军进行了多次搜捕,王献瑞入狱折磨致死,民运人员被活埋,有的甚至一家三代人同被乱棍打死。但群众仍坚持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全村参加八路军的有200余人,抗日烈士有40余名,涌现出曾在国务院粮食部工作的梁山,武工队队长李高等一批英雄人物。
这些革命先辈,不仅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也为成村争得了荣光。(记录者:张晋)
责任编辑:吴迪
- 上一篇:2023年“我是冠军”跆拳道大众精…
- 下一篇:唐山市丰南区启星社工服务中心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