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公益慈善

董虎艇文学作品:另一种收藏

时间:2023-08-08 18:53:49来源:作者: 点击:

​说到收藏,当下是很热闹的。但我并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也实在是不懂,对究竟是古玩字画出土文物或金条银锭等贵金属硬通货或土地房屋楼宇等“不动产”哪个更能保值升值之类的事情一概不知。对我来说物质存在的形式也许并不很重要,我在意的可能是一些心灵深处的无形的东西。​

​①发黄的笔记本

从小到大,各式各样的笔记本不知用掉了多少个,但都印象不深。唯有这个笔记本,虽然外观普普通通,我却已经珍藏了33年。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它一直陪我转战南北,奔走四方,其间历经数次迁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这个32K大的塑料笔记本,是1990年3月,我临去当兵之前,宣庄镇以党委的名义赠送我的纪念品。在那个年代,这是很普遍也很时髦的礼物。

那时,我在宣庄镇政府当报道员和广播员,听说我想当兵,镇里的孙书记郑重其事地拍着我的肩膀,响当当撂下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小虎,咱们镇里就是走一个兵,也是你!”这令我一生感动。

虽然,我在镇里只工作了短短的四个月,但大家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指导和帮助。我从他们身上,不仅学习到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也收获了纯洁而深厚的友谊。

在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际,镇领导把一个寄予深情的笔记本赠送给我,这让我心里暖烘烘的。在这个本子的扉页上,是中共宣庄镇委员会的赠言:学习雷锋精神,团结奉献,为人民立功。凝视着落款处那醒目的鲜红印章,我感到这个本子的分量沉甸甸的。接下来的两三天里,这个本子在领导和同志们手中传来传去,大家纷纷为我热情留言,字里行间不仅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而且浸透着殷殷嘱托和真诚祝福。有的写到:祝你在新的工作岗位,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甘当革命老黄牛。有的写到:望你在解放军革命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做一个雷锋式的好战士,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些饱含深情而又充满时代色彩的话语,使我感动万分。每每翻开这个笔记本,难忘而美好的回忆总是立刻浮现脑海。在我10年的军旅生涯中,这个本子所承载的情感寄托和精神感召,成了我入党、立功、提干的不懈追求和强大动力。每当我想家的时候,翻翻这个本子,便感觉有家乡的领导和同志们一直守候在身边,于是我不再孤独和寂寞;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翻翻这个本子,就仿佛看到了大家鼓励和期盼的目光,我会冷静笃定,不再彷徨和气馁。在转业到地方的这23年间,我曾不只一次地回到宣庄,触摸和感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可我还是喜欢在本子里找寻感觉。因为,每当翻开这个本子,我便会一下子想起自己20岁的那段青葱岁月,看到这些赠言,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慈善的目光,他们时刻提醒我,一定要永怀感恩之心,珍爱岗位,尊重领导,关心同志,无私奉献,再立新功!

是的!这个笔记本,我会一直珍藏下去的!

​②两张字条

在一本搁置多年的军旅散文集里,奇迹般发现两张1996年留下来的字条。就像在记忆的长河中,不经意之间一下子捞到了两颗散落的珍珠,让我欣喜异常。

我和老梁是高中同学。搞对象那会儿,她上大学我当兵。她毕业分了配,我也由战士破格提了干。1995年底,我们在老家举行了婚礼。此后,便开始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对此,我曾在信中诚恳地对她说,“一家不圆万家圆。可能正是这种聚少离多的日子,才更体现了我作为军人的价值和你作为军嫂的情怀吧!”和其他军人家庭比,我们应该还是比较幸运的。一年当中,老梁有两个寒暑假,我有一次探亲假,相见的机会并不算少。只是当时工资不高,我们把那仨瓜俩枣都捐给了铁道部。

多情自古伤离别。我和老梁有个约定,来不接,走不送,免得遭受那份喜喜悲悲的情感折磨。然而这两张字条,却偏偏都与离别有关。
其中一张字条出自我的手。1996年寒假,老梁来部队过年。正月初八是她返乡的日子。恰巧电影队的小彭也回东北老家,他们正好顺路。考虑到春运期间一票难求,我索性给一位在火车站工作的大姨(是我在徐州车站购票时结识的一位工作人员)写了张便条:
史阿姨,您好!给您拜个晚年!今天,我爱人和我部队的小彭一起乘170次列车回家。春节票难买,所以还烦您给帮帮忙,若实在买不上,请您务必将他们送上车。谢谢您了!祝好!
河南董虎艇
96年2月26日

结果,老梁不愿麻烦人家,把这张字条硬生生装了回来。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年几经辗转,我和这位热心的史阿姨逐渐失去了联系……
另外一张字条,是同一年,老梁在部队过完暑假,临走之前留下的:
亲爱的老公,纵千般不舍,万般不愿,然,兰舟已催发。分别在即,万语千言只能化成一句:珍重我的爱!
96年8月28 日

话虽不多,字里行间却情真意切。让我欣慰的是,此次返程,老梁并不寂寞,因为她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个陪伴——后来的我们儿子。
27年前的1996,宛如一丝红线,它串起这两颗闪亮的珍珠,引领我再次走进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③一张旧车票

在我收藏的众多资料中,有一张不起眼儿的31年前的汽车票。之所以留存了下来,是觉得它有意义。
1992年秋,部队整编的一纸命令,使我从山东莱芜高炮旅机关重返老连队,随大家来到河南商丘高炮旅。马上面临退伍。心有不甘!
因为会放电影,在军内报纸发表了不少稿子。我的情况很快引起了旅政治部主任赵永康,宣传科长王玉伟,新闻干事陈建平,电影队长王斌的注意。在这些好心人的帮助下,我有幸继续留在部队,超期服役。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驻地商丘市是地级市。当时我连东西南北都分辨不清。调进机关后,科长说:“星期六,你坐公交车去到处转转,熟悉一下社情民情吧!这样对开展工作有好处!”于是,有了这张面值5毛钱的公交车票。
在商丘,我工作生活了4个年头。在这里,我提了干,结了婚。我一直把商丘视为我的第二故乡。魂牵梦绕!
之所以,在今天,在这个早上,突然想起了商丘,并晒出了这张的旧车票,是有原因的:因为,因为此刻,在我出差入住的这家招待所的对面,正是当年老梁上大学时曾经就读的师范学院。结婚前,不,提干前,我从商丘坐火车来看过她。那会儿正流行《纤夫的爱》,满大街都在放……
码字到此,想到了罗大佑的两句歌词: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

​④一份老报纸
王斌是我在部队当放映员时的电影队长。今年五一前夕,他通过快递寄给我一张30年前的老报纸。这张报纸不仅记载着我当年的成长足迹,也见证着我和王队长绵长而深厚的战友情谊。

这是一张1993年2月21日的济南军区《前卫影苑》报。记忆中,它对开四版,每月一期。主编叫李乃润,虽然我们始终未曾谋面,至今也素不相识,但李主编没少编发我的稿子。特别是这一期报纸,李主编竟不惜把头版头条和报眼这两个黄金位置,一下子都“赏”给了我一个人。搞报道的都知道,这样的好事“千金难求”。所以,报纸发下来,我很是风光了一阵子。然而,就是这样一张于我而言非同寻常的报纸,我却没有把它保存下来。你说遗憾不?

庆幸的是王队长手里有。几天前,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么多年,几经辗转,这张“写他”的报纸,连同另一个战友送他的3个手工打制的撑衣架,他一直珍藏着。

1992年深秋,由于所在的老部队撤编,我从山东莱芜移防河南商丘。在面临退伍的关键时刻,刚从上海探家归队的王斌,听说我是国家三级放映员,主动跑到连队找我,面谈之后,他用自行车驮着我就去了机关,当面把我推荐给了宣传科王玉伟科长,这才使我如愿以偿,有幸继续留在了部队发展。

虽说,我在电影队干的时间不长,可收获却不小。在这里,王队长不仅手把手教会了我写美术字、刻幻灯片儿,更重要的是,我从他身上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很多内在的东西,比如,他的敬业、认真、细致、干练、热情,正是耳濡目染、切身感受到了他身上的这些良好品质,才使得我在没有刻意采访的情况下,用“眼睛”写出了这篇登上了头版头条的人物通讯:《好一个“拼命三郎”——记54635部队电影队专业军士王斌》。

后来,领导们把我从电影队调到了报道组。和王队长工作上的接触少了,但我们私下里的交往却一直没断。嫂夫人是上海一所小学的教师,每年寒暑假都来部队过。1994年暑期,未婚妻老梁也来部队看我,那时我还没有提干,住在战士宿舍,根本不具备接待她的条件。怕我窘迫,善解人意的王队长和嫂夫人一日三餐请我们过去吃。临走一上秤,老梁居然长了几斤肉。现在说起来,我和老梁还感动不已。

从1996年底调回唐山,我与王队长一别就是20多年。除了到上海出差,我们见过两面,平时联系并不太多,但我们彼此感觉从未疏远。在我看来,这张被王队长一直珍藏了25年承载的绝不仅仅是对军旅岁月的美好回忆,更是对那份历久弥新的战友深情的永恒寄托。

​⑤一张货运单

1996年年底,我从河南商丘调回唐山,变卖了包括一辆自行车在内的所有东西,才换回几百块钱。唯一托运回家的是满满4纸箱子书籍。​

在我当时看来,书是我最值钱​的全部家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曾经错误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什么东西我都可以放下,唯一不能丢弃的是一直陪伴我在军营成长的这些书籍。它们是我的良师和益友。的老报我要感谢自己,这张27年前的行李托运单有幸被我保存了下来。展开折叠着的托运单,我重新看到了这样几条信息:办理托运的时间是1996年12月25日;行李票号045052;运价里程926公里;规重40公斤,超重70公斤,运费87.40元;从商丘经由徐州、天津,运抵丰南唐坊站。之所以货运唐坊站,是因为我婚后在唐山还没有安家,老梁一直住在学校和娘家,而唐坊离我老家最近。次日,也就是12月26日,我乘坐224次列车回到唐山。从此,结束了牛郎织女的两地分居,开始了新的生活。半年后,儿子降生。7个月后,我们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纸,它所也许,在别人眼中,这张发黄的货运单无非就是废纸一张。于我而言,却珍贵无比,因为它承载着我的青春,我的奋斗,我的记忆!它是关于我的一种精神领域的收藏!所以,注定是永恒的,也是无价的!

​⑥变迁的稿费通知单

因为从事过新闻报道工作,使我在正常的津贴和工资之外,比别人多了一份从报社“拿稿费”的经历或说幸运。但决对不是“拿到手抽筋〞的那种。小打小闹而已。
上面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的用稿通知单,稿费具体是多少,忘记了!

这是《解放军报》的稿费通知单,正面儿显示通联地址和稿费金额的内容被作为凭证撕下来留在邮局存档了。在那个年代,军报的稿费相对还是比较高的。1993年夏天,我曾经用稿费花35块钱买了一台台式电风扇,感觉老幸福了!

这是《解放军报》的稿费通知单,正面儿显示通联地址和稿费金额的内容被作为凭证撕下来留在邮局存档了。在那个年代,军报的稿费相对还是比较高的。1993年夏天,我曾经用稿费花35块钱买了一台台式电风扇,感觉老幸福了!

在济南军区《前卫报》,我收到的稿费,次数多一些,但当时的面额也仅仅是三块五块、十块八块,大概每个季度集中发一次吧,记不太清了。反正每回收到的稿费都请战友打牙祭了,往往还得倒搭一些津贴进去。那也高兴。

​倒是这张北京军区《战友报》的稿费通知单,让我有些好奇,忘了究竟是怎么留下来的了。1996年底,我从济南军区调入北京军区,由专职新闻干事变成了政治处的一名综合干事,所谓“综合”,是因为,整个政治处,除了主任就我一个“战斗员”,平日里,拳打脚踢啥活儿都得干,连计划生育的事儿都管着。虽说写稿子的压力不像过去那么大了,但师里也有见报任务,所以,手里的这支笔还是放不下,时常也要发些稿子出来。别看收到的稿费通知单面额都不大,但,我却十分珍视,因为这是自己的一份劳动成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稿费的邮寄方式早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过去,是个人拿着纸介通知单跑到银行去取,现在,报社直接把稿费打到你的银行账号上,我称之为“电子稿费”。收到第一笔这样的稿费,是2019年我从《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那篇小言论《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开始的。上面这张手机截屏,是昨天上午收到的第二笔“电子稿费”,《唐山劳动日报》打过来的。编辑老师在微信里说:稿费微薄,意义不同!的确,名与利,于我,如今早已看淡,我更在乎和看重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我认为,只有精神的,才是永恒的!

责任编辑:吴迪

 

主管:中国教育电视台《光耀华夏》纪录片栏目组;主办:《光耀华夏》纪录片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肖士广 18601291766、张宏亮 13810401717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光耀华夏》纪录片编委会。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1028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