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公益慈善

为什么都说把字画卖给丰宝斋很省心

时间:2025-10-11 09:11:52来源:作者: 点击:

在北京城南一条古色古香的胡同深处,一块斑驳的金字招牌已经悬挂了三代人。每天清晨,丰宝斋的第三代传人徐亚南都会准时推开那扇厚重的红木门,细细擦拭着柜台上的文房四宝。这些年来,有个现象让他颇感欣慰:越来越多的藏家不惜跨越大半个中国,专程将家传字画送到这里。

“上月有位上海的老教授,带着祖传的郑板桥墨竹图来找我们。”徐亚南忆道,“他说去过几家拍卖行,最后还是选择丰宝斋。问起原因,老人家只说了两个字:省心。”

这份“省心”,首先源自丰宝斋自光绪八年创立以来始终如一的信誉。在古玩字画行业,真伪鉴定一直是交易的最大难点。而丰宝斋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拥有传承四代的鉴定团队,每位鉴定师都在这个行业深耕超过三十年。

“我们的首席书画鉴定师张老先生,今年已经八十六岁了。”徐亚南说这话时,语气中带着自豪,“他十三岁入行,看过不下十万件作品。去年有幅仿得很精妙的齐白石虾趣图,连仪器检测都通过了,最后还是被张老看出了破绽。”

这种专业底蕴,让丰宝斋在业内赢得了“活博物馆”的美誉。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坚持“不真不收”的原则,即便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也从未降低过鉴定标准。

守护秘密的“保险箱”

对于许多字画藏家而言,交易过程中的隐私保护与价格公道同等重要。去年秋天,一位知名企业家的后人带着徐悲鸿的奔马图来到丰宝斋。这幅作品一旦在市场上露面,很可能引发舆论关注。

“我们完全理解客户的顾虑。”丰宝斋的客户经理王女士表示,“所以建立了严格的保密制度。所有交易记录都采用代号管理,就连我们内部员工,也未必知道卖家的真实身份。”

这种对隐私的极致守护,让丰宝斋成为许多高端藏家的首选。一位不愿具名的收藏家坦言:“在这个圈子里,有时候保密比多卖几十万更重要。丰宝斋就像银行的保险库,让人放心。”

上门服务的温度

更让客户称道的是丰宝斋独特的服务模式。对于年事已高或不便出门的藏家,他们会提供专业的上门鉴定和回收服务。

上个月,丰宝斋的鉴定团队专程前往一位九旬抗战老兵家中。老人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李可染的山水画,这是他在特殊年代用全部积蓄换来的。如今子女都在海外,老人决定将这幅画转让给懂它的人。

“我们花了整整一个下午,陪老人回忆这幅画的来历。”鉴定师小陈说,“在确认真伪后,我们按照市场公允价现场完成了交易。临走时,老人握着我们的手说:‘把这幅画交给你们,我今晚能睡个安稳觉了。’”

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服务,在追求效率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童叟无欺的传承

在古玩行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暴利时代正在远去。丰宝斋始终坚持明码标价、按质论价的传统。

“去年有个大学生,拿着祖传的扇面来询价。”徐亚南说,“那其实是清代著名画家任伯年的真迹,市场价值不菲。我们如实告知,并给出了公允的价格。年轻人当时就愣住了,他说去过其他店,有人出价只有我们的十分之一。”

这种诚信经营的理念,为丰宝斋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客源。据统计,他们超过六成的交易都来自老客户推荐。

老字号的新使命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这家百年老店也在悄然转型。他们建立了专业的数字档案库,每件经手的作品都会留存高清影像资料。同时,他们开始尝试线上私密交易模式,让异地藏家也能享受同等服务。

“时代在变,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徐亚南站在祖父留下的紫檀木柜台前说,“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做生意,更要守护这个行业的信誉。每一幅字画背后,都是一个家族的记忆,一段文化的传承。”

夜幕降临,丰宝斋的红木大门缓缓合上。柜台里,新收的几幅字画已经编号入库,等待着懂它们的藏家。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那些与丰宝斋打过交道的人们,依然在传颂着这个老字号的故事——在这里,交易不只是买卖,更是一份心安。

 

主管:中国教育电视台《光耀华夏》纪录片栏目组;主办:《光耀华夏》纪录片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肖士广 18601291766、张宏亮 13810401717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光耀华夏》纪录片编委会。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1028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