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春源的画儿
时下,画画儿的不少,但能达到一种境界的不多;
时下,看画儿的不少,但能说出点道理的不多;
时下,藏画儿的不少,但能悟得真谛的不多。
画里画外,纷纷攘攘,老老少少,来来往往……其实,这阵子画家不缺,藏家也不缺,缺少的是读画的。读画那才是进步,是情趣,是境界。现在,也不知道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似乎出本册子、攒个集子、印个折子、附张片子就成了著名的名人,等一看作品,实乃一“票友”而已。
时代需要扎扎实实做事,艺术更需要实实在在做人。
记的年轻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有些见识,对一些人一些事都不在乎,有了想法或拿了什么证书,总想让人表扬表扬……等到有些年龄了,知道了稗子与稻子的区别,说话办事就小心起来,因为一旦失误,改正的机会就越来越少,甚至会留下终生的遗憾。人们说这是成熟了,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当真轻松起来,便也想高雅一下,闻闻艺术的味道。于是,接触了一些名流和大大小小的画家,还有一些所谓的名家名作也看了不少,但不少好画却让我看糟了,甚至想批发一捆零一根儿马杆儿发发……
由此不禁让人想起了深山“采薇”的老人,想到那些没有头衔、没有轿车、没有文凭、没有小秘的老先生们,想到了“采菊东篱下”的景象,想到了老辈子的模范人物,甚至在梦中也想,一直想到了当今,这么好的年份。
新时新景新气象,总有新人新面孔。不管是笑的闹的、还是美的丑的、胖的瘦的……都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些人觉得新鲜不一定好玩,还是讲点自个儿的东西,也个性一把,那才“牛”。其实“牛”在何处,他也不知道。有个我不认识的老外叫巴尔蒂斯,一天这位名人说了句名言:“个性无所谓,关键是普遍性”。这话说得多好,跟我的感觉一样,“牛”就牛在这儿了。
在咱们中国的宋代,有一位大名人苏老东坡先生,那一回他蹓跶到西湖,转了一圈儿,看了美景后感慨了一句:“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之中便有了大学问,说是境界,也是追求。不细品味,不细体会是找不到这种感觉的,更悟不出其中的道理来。当翻开春源先生的山水新作,似乎觉得苏老的话是讲给他的,再恰当不过了。不论是淡淡的水墨作品,还是浓丽的青绿山水,虽面貌多样,不拘形式,但大都能在淡淡中展示清幽雅趣,在浓艳中显现沉稳雍容,淡有淡的味道,浓有浓的风骨。行家一看便知,这是他用笔不激不厉,含蓄深厚的收获,达到了笔虽繁而意境简远,不离物象却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上也不乏文人襟怀,或更含一点朦胧的禅意。这样的作品,对观者而言,既不能看,也不能常,只能去品。见景生情,情中寓理,理喻人生,大千世界尽在胸中激荡,或诗或歌,诵咏抒怀……爽哩格爽唻就是一个爽。
读画,才能透过画面所画之物,而体味作者的心境,似与不似,能达到心境那才是高手、大家。否则,繁简都没了道理。
记得另一位名人王国维老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强调过一回:“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词如此,画也如此。如果画中的“景”,是画家情之所寄,如能达其情,繁与简、浓与淡、似与不似就显得都不那么重要了。而李先生春源的画,处处蓄“情”,这足以让人感受到他的追求,感受到他的境界了。说实在的,这真的挺好的。
李先生春源平时为人谦和,又很敬业,艺术成就早已有了影响,在社会上和业界口碑都非常好,成为唐山书画界的中坚力量。但李先生却不事张扬,从不热衷于“关系学”“广告学”“市场学”,而是孜孜不倦潜心做学问,兢兢业业立足教书育人,踏踏实实埋头艺术实践,深得学生们的爱戴。
李先生春源虽是画家,也有些名气。但他不讲穿戴、不拘小节、不讲排场,连学生们都能跟他开怀畅饮,坦露心声。可骨子里却透出一种傲气,胸中装下万千气象,心中存有千万诗书,眼中却只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井一村一舍……还有一条自己的信念;不媚俗、不欺世、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困扰、不为荣辱干扰、不为权贵骚扰。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潜下心来即忘我。多年来,他坚持的不错,老师、朋友、学生们都表扬过他。其实李先生春源还是一位书家,魏碑自成风格;操刀治印,方寸间尽显阴阳朱白天地;有了兴致,饮酒作诗,填词作赋,虽不摇头拈须也颇有文人雅士风度。那天,他对友说了句“余不敢望‘三绝’,但愿求‘四全’”。
之后,似乎忘了自我,尽在好山好水中,尽在唐诗晋帖中。因为他心在于此。
当李先生春源第一次将自己的作品印成年历,在一年中让读者品味。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当人生度过了几十春秋,其最珍贵的、最能体验的、最能感悟的莫过于“情”了。当你读了春源信手所得的山水,定能体会到一种心境,也定能了解李先生春源。
所以,我轻轻的告诉你,今年一定从读春源的画开始……
[补记]
那年初秋,道友策划《中国典藏》杂志为春源老师做点儿事情,将他近期的作品整理展示展示,这事儿一下引起了共鸣。
当得知这一消息后,李老师的几位高足积极参与,并鼎力支持,为老师的作品展示献计出力。
他们让我为此写篇短文,一是对李老师和这事儿有个说明。二是与春源大兄相识相交多年,尽管我不搞书画,但我们感情挺深。三是也给我自己一个机会,沾春源老师的光,也在书画界露个脸儿。四是逼自己写些新闻稿以外东西,开开眼、跨跨界、练练手、出出名。所以,这事儿义不容辞!而且要像模像样儿地干好才中!
凭借跟李老师的交往和印象,以及对他的作品的熟悉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定好题目后,理好思路文章一气呵成。经李老师把关审定,印在了台历上,并在《唐山晚报》《唐山广播电视报》上刊登,反响不错。
过了些日子,又见到李老师,他说:“昌秋,我们学校和社会上已经有不少人为你的文章叫好儿了!”
其实,我心里明白,人家都是看李老师的面子,客气一番而已!但我是真心真意!如今春源老师已经出版了几本自己的作品集,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
此为我写书画家的一篇小文,非常值得记忆。新业伊始,约春探源,从读春源的画开始。
作者:葛昌秋
- 上一篇:闲读春源的画儿…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