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霸州:一代琴师 坚守匠心——记大清河畔赵家庄《夕阳红》剧社创始人李生林
五月的阳光洒在大清河畔,微风送来阵阵清凉。5月2日上午,公益记录者沿着蜿蜒的公路前行,远处传来悠扬的京胡声,那是霸州市赵家庄夕阳红剧社正在庆“五一”戏曲演出。走进活动室,只见座无虚席,观众们正全神贯注地欣赏着京剧精彩唱段。舞台一侧,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专注地拉着京胡,他就是年过7旬多才多艺的李生林。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李生林老师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便向我们讲述起组建《夕阳红》剧社的过往。
李生林,1953年出生,河北文安人。他7岁入学后,就显露出音乐天赋。音乐老师所教的乐理知识完全记牢,音符,音节,音律全都能掌握,为后来从事音乐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年龄增长,这份热爱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愈发强烈。中学时期,李生林在学校宿舍的墙上偶然发现挂着一把京胡,这把传统乐器发出的独特音色深深吸引了他,从此京胡便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放学回家后,他满脑子都是那把京胡的模样,甚至萌生了自己动手制作的念头。
在当年李生林正为学习拉京胡一筹莫展时,本村一位民间艺人李少华出现在视野中。一有时间,李生林提着京胡就去李少林那里学拉京胡。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在这位恩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音乐天赋得到充分发掘,演奏技艺日益精进。在文安乃至周边市县文化活动中,总能看到李生林专注演奏的身影。在那漫长的岁月里,是那把自制的京胡,见证了一个少年对音乐梦想的执着追求,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李生林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琴弦,也成就了一位民间艺术家的成长之路。
2015年的一个冬天,在忙于做生意的李生林发现村里会唱戏的老人越来越少,传统戏曲渐渐没落。李生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京剧票友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把大家组织起来唱戏?起初只有三五个老人响应,李生林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理解和支持,很快腾出自家的院子做为活动场地。没有道具,他就自己动手做;主动拿出积蓄购置音响设备,成立了古洼文安最早的《夕阳红》剧社,定于每周末是京剧票友活动日,让老伙伴们重拾爱好。京剧票友中有退休教师、个体商户,也有像李生林这样的普通农民。李生林是弦不离手、曲不离口,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戏迷,不仅负责文武场伴奏,还手把手地教年轻人唱念做打。在他的带领下,小剧社已经能完整演出《空城计》《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
2023年7月31日,那场突如其来的水灾,给剧社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一米多深的洪水在室内肆虐多日,退去后留下了厚厚的淤泥。音响设备、电器全部泡坏,沙发和椅子也都腐烂变形。一个月后,当李生林带着大家重返活动室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红了眼眶。那些精心购置的设备如今成了一堆废铁,多年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
但李生林很快擦干眼泪,号召大家振作起来。他们开始清理淤泥,把损坏的物品一件件搬出去。面对空荡荡的活动室,大家没有气馁,而是齐心协力筹集资金,重新购置音响、空调和麦克风。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室内装修一新,让活动室焕发出比从前更耀眼的光彩。
这场灾难没有击垮他们,反而让这个团队更加团结。在废墟上重建的不仅是活动室,更是一份永不放弃的精神。如今,每当音乐声在崭新的活动室里响起,人们都能感受到那份浴火重生的力量。
李生林站在改造后的剧社门口,看着络绎不绝前来的票友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记得刚开始时,他们只能在自己家院子里排练,十几个人就挤得转不开身。现在好了,这座废弃多年的老学校经过改造,变成了能容纳上百人的专业戏曲活动场所。
据了解,自夕阳红剧社成立一直以来都将公益事业视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各类关爱活动之中。近年来,李生林经常带领大家走进新镇中学等周边校园开展公益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带到了孩子们身边。京剧,国粹之光,熠熠生辉于华夏文明长河。其独特的唱腔、精美的脸谱与华丽的服饰,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京剧引入校园,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文化的播种。孩子们在观赏与学习中,感受历史的温度,领悟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文化自信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每逢节庆,李生林和他的剧社都会为乡亲们献上精彩的演出。那悠扬的京胡声和铿锵的唱腔,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让这门传统艺术在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李生林常说:"只要我还能拉得动琴,就要让京剧在我的家乡扎根开花,让这古老的传统艺术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吴迪
- 上一篇:一曲新声破层云——刘丽华与怀宁…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