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消杀防疫进家门 退役军人志愿者付仁贵的"双重守护"
2025年7月31日,惠城区汝湖镇的午后仍带着暑气,退役军人李伯家的院角突然传来窸窣声——红棉慈善会志愿者付仁贵正蹲在花盆旁,将积水缓缓倒在水泥地上。"李伯您看,这巴掌大的水洼,三天就能孵出成百只蚊子。"他边说边用刷子清理盆沿的青苔,袖口的志愿者袖标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一天,这位1998年退伍的老兵,正用军人特有的细致,为昔日战友筑起一道特殊的"防疫战壕"。
从军营到社区:不变的冲锋姿态
"稍息、立正!"付仁贵的指令曾在训练场响彻三年,如今化作消杀现场的轻声叮嘱。在汝湖镇退役军人家中,他戴着护目镜配比消毒药剂,喷雾器每按一次,都像拉动枪栓般有力。室内滞留喷洒时,他特意将药剂重点喷在衣柜后方——这个蚊虫易藏身的"死角",恰是他在部队营房值勤时总结的经验。
这份担当早在军营便已铸就。1995年入伍的付仁贵,在部队熔炉中淬炼出雷厉风行的作风,1998年入党时的誓言至今清晰:"为人民服务不分战场内外。"退伍后,他化身公益路上的"多面手":义剪时的剪刀比军刺更灵巧,慰问时的话语比口令更暖心。此次消杀行动前,他特意研读了汝湖镇卫生院发布的防控指南,将"清积水、灭成蚊"的专业要求,转化为老兵们听得懂的"战场术语":"积水是蚊虫的'弹药库',咱们端掉它!"
防疫课堂进家庭:把知识变成"防身术"
"这病叫'弯脊之痛',关节疼得能让人直不起腰。"在老兵张叔家,付仁贵指着手机里的防疫图解,讲解基孔肯雅热的症状时,特意加重了语气。他知道,这些曾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的老兵,关节或多或少都有旧伤,一旦感染后果更严重。当张叔的孙子好奇地问"蚊子怎么带病毒",他拿起纱窗上的一只伊蚊标本:"这小虫子叮了病人,再叮你,就像坏人行凶用了两回刀。"
这种"实景教学"暗藏巧思。喷药时讲解药剂滞留原理,清积水时演示幼虫杀灭技巧,连晾晒衣物都不忘提醒"别给蚊子当'停机坪'"。退役军人王伯感慨:"小付讲的比广播里清楚!现在我家老太婆天天盯着花盆转。"数据印证着成效:汝湖镇卫生院同期监测显示,接受过志愿服务的家庭,蚊虫孳生地清除率提升40%。
红棉织就防护网:慈善力量的精准滴灌
这场特殊的慰问,是红棉慈善会"双拥+防疫"模式的生动实践。正值基孔肯雅热防控关键期,该会将传统慰问物资升级为"健康礼包",而付仁贵的消杀服务,更让关怀从"送物资"深化为"传技能" 。在他的带动下,已有多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加入消杀队伍,用"老兵教老兵"的方式织密防护网。
夕阳西下时,付仁贵的喷雾器空了,手里却多了本登记册——上面是30户老兵家的积水点分布图。"今天带几包灭蚊幼剂来。"他在扉页写下计划,字迹像在部队时写战斗日志般工整。与志愿者的身影在暮色中交叠,共同勾勒出基层防控的温暖轮廓。
正如基孔肯雅热的防控核心在于“无积水则无传播”,这场由汝湖镇退役军人事务站发起的守护行动,正以“无间断的关怀”为纽带,让防疫意识在军民同心的协作中悄然扎根、生长。(记录者:李鸿国)
责任编辑:吴迪
- 上一篇:首届辽宁“养联体·中和模式”推…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