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的境界一一追忆著名书画篆刻家索又靖先生
索老走了,走得很远。
索老来了,来得很近。
当沉淀了365天的思念和情感,拨开了浮躁和喧嚣,让心静下来,再与索老“面对面”的时候,一下迸发出“高山仰止”的感觉,享受着攀登山巅的愉悦,追溯索老的求学之道、从艺之道、为人之道,探寻索老的人生境界,又一次领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打开画卷,回望索老的岁月风华,矗立着赫赫有名的口碑;
打开印谱,回味索老的创作风格,弥漫着孜孜不倦的精神;
打开记忆,回想索老的品德风范,传递着温文尔雅的力量!
寻道立业之高徒
世间一切艺术行为皆归于人的行为,是人的思想意识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人格”为首的价值观,凡欲在此道此业中有所追求者,皆以立德立品为前提。
索老是个纯粹的文人,一个被传统文化浸润的寻道者。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塑造了温和恬淡,气正无媚,内美修能,中庸致远的品格,形成了自己的处事之道。
然而,一个人能走多远,必看与谁同行,必问宗谁为师,必究以谁立标。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索老自有自己的“索道”,其以毕生精力而求索,不断营造自己的格局,奋力开阔胸襟,寻求自己的文化定位和艺道。
索老名又靖,别名穆白、目白,字彦宁,一字立清,号竟庐,室名语石簃。1920年生于北京昌平,因一支笔、一方砚、一盘色就能画出自己心中的世界而梦想斑斓,进而志于此道,在京津问道寻道。早年随兄在津门求学,得国画大师王心竟和陈少梅赏识。两位先生都曾是我国最早的中国画研究组织“湖社画会”的成员,在同道中享有盛名。在先生的启蒙下,索老开始了绘画艺术的历程。他说:“陈师对我的影响最大,教我的不仅是绘画的技法,还有做人的气节,让我受益终生!”
陈少梅是著名国画大师金北楼最得意的弟子,23岁主持湖社天津分社,“对南北宗之说和所论及画家,皆了然胸次,洞若观火,其所以能于风云中立定精神,是他有着不从俗沉浮、苟合取容的性格,有着举世驰骛、惟彼奔义的决心。”其作品中“以北宗为体,南宗为用。以北宗蓄其势,以南宗添其韵”,在近现代山水画历史上,与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齐名,被称为代表人物。面对日寇的入侵,陈先生表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不屈服不献媚,不求闻达,津门解放,即以世家子弟投身城市建设中。
1942年,索又靖考入北平国立艺专,即中央美院的前身,经过多年的苦心寻觅,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面对系统的专业学习,索老如饥似渴,如鱼得水,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追随中国现代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们习道,是陈少梅、王心竟、黄宾虹、秦仲文、罗复堪、寿石工、金禹民等多位书画金石大家的高足。
索老钟情章草,有幸得到“现代章草第一人”罗复堪先生的真传,与后来成为中国书协主席的启功先生、中央工艺美院的叶喆民教授同出一门。索老对章草如醉如痴,远汲古人索靖,近习近代名家,读碑临帖,品思实践,把厚重沉雄的章草写得自拥特色,飘逸灵动,刚柔并济,丝意相连,韵味十足。因与索靖同姓,先生指名为“又靖”,是为褒奖,即在此道中立足。
而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影响的“联袂”元素,是体现艺术家综合实力的“硬指标”。虽然有同道同源之处,但求各有作为也极其不易。索老投身篆刻名家寿石工门下,专修篆刻治印。寿先生在书法篆刻艺术上造诣很深,非常勤奋,人称“快刀手”,与徐悲鸿、黄宾虹等有非凡的友谊。这让索老的“技艺”大有长进。后又随金禹民先生学习,更加巩固了金石技法。在此期间与篆刻家钮隽成为知己,钮先生是京城名门望族,是中戏的教授,两人在互相砥砺中开怀畅饮放浪形骸,篆刻创作水准不断提高。在京城的交往中,索老与启功、邓散木、欧阳中石、晏少翔、王雪涛、田世光亦师亦友,和宣道平、孙其峰等为师兄师弟,同果树邨、李浴星、侯菊潭等众多书画名家为同道挚友,“朋友圈”中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使其眼界大开。
因索老热衷于书法、绘画、篆刻,而且师出有名,不仅年少立业,16岁加入“湖社”画会,后又成为晏少翔组织的“雪庐画会”的成员,为徐悲鸿等大师治印留痕深得赞许,后人称“索公三绝”。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人,不仅业立家成有了影响,犹在京津冀三地和上海,乃至台湾享有盛誉!
寻道得道,是一个经历风雨和坎坷的过程。因家中的变故和谋生的缘故,索老不得不改弦易辙。1945年从艺专毕业后,又入华北国医学院求学,后来成为一名医生,于1953年在唐山安家立业,开启了一个医生的艺术之道,描绘出一个医生的艺术世界。
几年前,耄耋之年的索老再显风光,迈上中国美协的殿堂,成为一段佳话。向心志、向书本、向师友、向生活寻道,可称为寻道立业之高徒,闯出了一条宽阔坚实的“索道”,是一种志存高远、矢志不渝的境界。
悟道敬业之名士
曾子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而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难以为伍。由于生活所迫,索老“改道”,修医道而谋生。当索老成了一名医生,人们都叫他索大夫的时候,其内心深处是两个为难的境地,是充满了矛盾的两条道路。他曾多次说道:“医生是我职业,艺术才是我的事业。”而人世间有许多的不如意,也没有尽善尽美的事情,这正是“修能”的一次历练。
想到了他平生的第一次画展。正当潜心学业踌躇满志之时,却因父亲和兄长先后离世,家中即失栋梁,没了殷实的家境,生活难以为继,养家糊口的重担一下落在他肩上。特别是同父异母的妹妹,原本定好婚期出嫁之日,一时因财力不支而陷入困境,全家老小不知所措。此时索老正在学医,遂以陈师为范,卖画克难。当即决定举办画展,倾其所有,定让妹妹风风光光出嫁,而且要按原来的标准和规模。画展成功后,画商欲全部收购,向索老问价,“妹妹出嫁的价!”那天妹妹乘坐八抬大轿,带着陪嫁吹吹打打地出嫁了,索老才如释重负。多年后,每逢家人相聚,妹妹说起当年,总是感激涕零。“这是一次不同凡响的创作和收获,让我从中悟出很多的道理和艺理。”索老亦有感慨,他还把作画的收入都寄给了老家的嫂嫂们,回报当年求学的相助之恩。艺术不仅美丽芬芳,也是一个有担当的事业,更是一个充满真情和感恩的事业。
当面对职业事业、家庭生活多重压力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萦绕在心头,因老师的告诫和鼓励,让索老信心倍增。尽管行医问诊尽心竭力,既爱岗又有优异的业绩,很受职工的爱戴,但其成就和影响却是在书画艺术领域,因为那是他终生追求的事业!
而成就事业的却是“业余时间”。
于是,一副深蓝的套袖,一个小小的饭桌,一盏简易的台灯,把索老所有的时间都吸纳在笔墨纸砚和石料色彩中。书空:无笔以食指为笔,无纸以天空当纸,选字体背字帖,诗词歌赋随心所欲,遇纸则书,书完则已,挥毫尽兴却不留任何痕迹;画心:京津冀的山水,老师和前辈的作品,各地四时的景象,在心中一遍遍勾勒皴染,心中留下意中的山水画图;刻情:方寸间走刀,冲切顿修,阴阳朱白情之所至。木板石板石膏板皆有印迹,“一刻千金”情义深重。“京华是我家,育我少年华。卅载别乡后,常梦玉兰花。”一种游子情油然而生,融入刀锋成为碑味浓厚的字迹,呈现在一块木板上。亲手装裱、捡石磨料、自制印泥、手工糊盒,此则是索老的家世界,在他的眼里,艺道大过天,流淌在血液里。
文革中,索老因“专业权威”而受冲击,从一家局医院“发配”到企业“劳动改造”,成为基层的一名推排子车的普工,经历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磨练,一晃就是6年,落实政策后当了一名厂医。而他却自豪地认为,补上了“混在市井”的一课,此非课堂所学,亦非巨匠所授。艺术之根植于百姓,即有顽强的生命力。再高雅的艺术,没了生活的地气,便成空中楼阁。
唐山大地震中,索老和三个孩子幸免,看着毁灭的家园和城市,索老百感交集。当时爱人刚走了4年零110天,本来不完整的家又遭劫难。支起锅灶,搭起窝棚就是日子。索老扛起了家,投入抗震救灾,扒出笔墨,在低矮的简易房里“重操旧业”。一场大灾大难中的毁灭与重生,成为艺术家独有的特殊经历,而在索老的心中真情似水,国家才是靠山,人民才是英雄,这才是时代的巨幅山水画卷。与大自然中千山万水相比,这是生命中的心灵之巅。随着新城的崛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涌入心田,索老焕发出艺术青春,激励他攀缘事业的又一个高峰。大写的索老,胸纳大气象,再创新境界,艺术创作有所变化,画出了心目中的山水。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远观是山色有无中,近看却只在此山中,一种传统和时代结合的收获。那一幅幅青绿山水画卷,水洗心,山壮志,树扬气,花寄情,色点香。一个“震后出土文物”,又融入那座大山,灵魂随山魂并舞。
索老沉浸于执着中的悟心,研习前人,学习今人,持之以恒,孤守青灯。他专攻青绿山水,擅长挥毫章草,熟悉操刀篆刻,由感而发吟诗画上,脱口而出京剧抒怀,把坎坷挫折和家庭生活熔炼成“原动力”,把寻得的学识与现实对接,悟出了自己的艺术理念,不断实践总结,形成了“青绿山水之柔美与金石篆刻之刚劲;章草笔墨之洒脱与行医去疾之规正;清幽纯粹之京韵与朴素独特之呔语;文弱儒雅之性格与曲折跌宕之经历”辨证交融的特殊范例,既成风格又有特色,声望渐渐浸入名家名录。
反其道而思,顺其道而变,用其道而基,弃其道而新。索老把艺术语言变成了视觉形象,使山水画可赏、可读、可居、可游,可以寄托心志,犹如一首诗或一篇散文;书法中流动着汉字的韵律和文化的传承,方寸印章成为万千风云的言语符号,在心间、在岗位、在山野、在笔下悟,索老走出了一条曲折阳光的“索道”,可称为悟道敬业之名士,是一种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境界。
传道授业之良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取法乎上”“心师造化”。一师则为一山,亦为一梯。后人学师如攀山,师则甘为人梯。中国绘图艺术绝不是单独的笔法墨法和色彩构图等,而是一项内涵丰富统一的整体,在肯定和否定中不断变化,于辨证中体现思想和意境。传道、授业、解惑是师者之职责,只有尽职尽责方不失师德。
当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唐山设立分校后,索老被聘为顾问并负责讲授绘画和书法篆刻专业课程。学生都是唐山本地劫后余生的书画爱好者,面对刚刚重建的城市,渐渐复苏的书画艺术,渴求有所作为的愿望,热情奔放青春四溢的活力,索老比当年重绽春华,倾心尽力汗洒讲坛。他认为这是唐山书画艺术的未来,绝不可小觑。多年后果然如索老所愿,许多人成为唐山乃至河北书画艺术事业的中坚力量,在业内小有名气。
索老一直倡导“人正则笔正”“气清则墨醒”的理念,坚持“画真山水”,提出笔墨通心的说法,推崇“骨子里求精神的美”。大讲“不似之似,乃为真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的画理。陈少梅寓柔秀于阳刚的清劲画风;黄宾虹若即若离,浑然一体,层次尽在有无之中,深明于法、超乎法外的笔墨之妙;罗复堪章草实践解读;寿石工篆刻之外的功夫探寻;多读古书专著,多看名画佳作,多求贤师益友;都呈现在索老的讲述和传承中。
许多时候,索老总是拿自己的作品“开刀”,解剖自己创作的心理历程,在得与失,成与败,守与变中谈意境格调、笔墨技法,讲解国画怎样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状物抒情,借物言志”;“以形写神,得意忘形”;“象中有意,意中有象”。让学生近距离分析体会“六法”,了解“妙品”和“逸品”的差异。有时候在青绿山水中,那一抹红色就是心中的朝阳。描几条金线,就是山峦的生命线。远观气韵,近看细节。没有奇险怪异,没有俯仰氤氲,没有枯树荒漠,索老的山水给人的是扑面而来的壮美清气,是隐忍深藏的静谧生机,是昂扬向上的时空浓缩。如果是偶见或匆匆而过,或许不以为然,当静品默读时,才能悟得“云深不知处”的内涵,恰似高山流水难觅知音。但就神、情、意、趣而言,索老毫不掩饰地“大斧一劈”:“无趣!”这是他的“短板”!但索老本人却是情趣盎然,堪称“索然有味”的范儿!特别是对国粹京剧,索老更是“信手拈来”,开口入调儿,扮相是角儿,上台成出儿。因为当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每个人必报一项专业之外的专长爱好,索老即选京剧,而他的师兄宣道平先生选定吹笙。这是构成艺术家学养的重要因素。
索老讲究为艺者的学养,必有“工夫在诗外”的投入,也必须达到养德、养术、养心、养业的境地。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胸中具有古今上下之思,笔下自然有纵横万里之势。人在画外,心存画中,方成天趣。如果不求智趣修养,无以言境界。所以,索老终生勤于读书,因为读书决定一个人的学养,决定画格人格。索老如是教导学生们。
索老非常注重言传身教,把读书临摹和写生创作结合在一起。多年来他不顾年事已高,随学生们进山写生,足迹遍布京津和唐承秦,远及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把恩师陈少梅先生的教诲传授给学生。他说:“陈先生口袋里经常揣个小速写本,发现了好看的树就用铅笔把它勾下来,如果和他一块儿出门,他常常走着走着就不走了,准是前面又发现了入画的事物。”勤能补拙,业精于勤就在“小速写本”上。对学生的“作品”,索老老挑毛病,甚至亲自动笔帮助“收拾”一番,前后比较后,再讲“理”!把自己的篆刻作品印谱《语石簃印痕》,经常传示与学生谈创作,分析优与劣得与失。
“师予我,我必予人!师我者,我必利人!”几十年来,索老将自己的艺术得悟,传授给众多的爱好者,以“从不保守,毫不保留”的风格,为唐山的文化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提携、帮助、培养了一批书画人才,共同携手为繁荣书画艺术呕心沥血。
索老从不因道不同而讥讽人,而是尽力成人之美,没有名利之争,也没有互相倾轧,给书画界带来了一股和谐温馨的艺术清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尊重。
索老阅历很丰富,经历很坎坷,履历很平淡。但谈吐不凡、气度不凡、出手不凡,在平凡的生活中总是追求平淡的日子。他没有各种头衔和光环,也没有一堆奖杯和证书,但他却是名副其实的好画家、好书法家、好篆刻家,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因为在索老眼里,一切都在平平淡淡中。
传道是志同,授业是道合。学师不易,成师也不易,为师更不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课堂上讲授示范,在深山中写生辅导,在家庭里分析探讨,在活动时点拨指正。常有手持友人“介绍信”的篆刻爱好者登门求教,索老总是“一见如故”,热情传授经验。许多人成为了索老的学生,把索老尊为长辈和老师,却又是忘年之交的朋友,从心灵、从人生、从理论、从实践,拓出了一条丰硕无垠的“索道”,可称为传道授业之良师,是一种诲人不倦、德艺双馨的境界。
索老走了!那个没有呔声呔气的北京老爷子,一个喜欢唱京剧的唐山老头儿,我们去你写生的地方找,去你工作的地方寻,去你生活的地方问,去你讲课的地方访……当打开了画卷、打开了印谱、打开了记忆,蓦然发现那个可爱的索老就在眼前!
就在一幅幅青绿山水中!
就在一方方篆刻印章中!
就在一张张书法作品中!
就在一句句京剧唱词中!
就在一个个亲友心目中!
索老又来了……
索又靖(1920年-2017年)
1920年出生于北京昌平。别名穆白,字彦宁,号竟庐,室名语石簃。自幼习画至80余载,1945年毕业于北京国立艺专(中央美院前身)。早年从师陈少梅、王心竟以及黄宾虹、秦仲文等大师。曾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唐山分校特聘教授、唐山书画院院外画师。中国国际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台湾工笔画杂志顾问,香港东方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协会。
葛昌秋
- 上一篇:求索的境界一一追忆著名书画篆刻…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