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日的思政课
5月18日,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唐山学院等学校的大中小学生来到唐山市路南区康复村,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国旗下“开讲”。
康复村小花园里,唐山学院国旗护卫队队员在国歌声中庄严地升国旗。轮椅上的康复村居民、唐山学院师生、中小学生代表、玉田县政协委员以及残联、社区工作人员挥舞着小红旗,高唱《我和我的祖国》。
“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其中3817人截瘫。自从1992年康复村落成,20多户截瘫患者在这个无障碍社区已经生活了30多年。”随后,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菁讲述了唐山抗震历史,讲解了唐山人的抗震精神,介绍了康复村居民身残志坚、努力奋斗的生活经历。
“谁说我们只能活15年,48年了,我们还好好的!”震后国际卫生组织专家曾预言截瘫患者的生存极限是15年,但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康复村居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村长”张秀霞挺激动:“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得感恩优越的社会制度、党和政府的关怀,更得感谢爱心人士的帮助。”
唐山学院马院李菁院长讲解唐山抗震精神
大学生马兴源是邢台人,过去对唐山有些了解:“震后10天采出第一车‘抗震煤’,震后28天炼出第一炉‘志气钢’,还有曹妃甸的蝶变,大南湖的化腐朽为神奇。”来到康复村近距离接触了唐山人,他很有感悟:“唐山抗震精神在哪里?就在康复村居民的幸福生活里!今天这堂‘思政课’让我们既学到了唐山人民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也感受到了爱心的温暖和力量。”
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坐在轮椅上,小学生陶小雷觉得很新鲜。了解了康复村后,他对这里的爷爷奶奶们非常敬佩,“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长大后带到每一个地方。”
省政协委员、唐山学院副校长郝志华与玉田县政协委员们
这天,玉田县政协财贸组的委员以调研形式参加活动,为这堂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课增添了新内容。唐山市政协委员、玉田县政协常委陶庆雷特意给康复村居民们带来了米面油等慰问品,学生们和委员们一起送到居民家里。
陶庆雷(右一)与大学生们分发慰问品
虽然截瘫患者做家务有诸多不便,但每家每户都收拾得干净利落。参观了居民们整洁的房间,学生们无不为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所感染。看到公共绿地里还有枯枝,大家马上动手收拾,还为居民们搬花盆、打扫卫生。
“思政课就是找‘种子’,来康复村就是要把‘精神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们感受到唐山截瘫患者克服困难、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顽强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唐山学院副院长郝志华认为,今天的活动是一堂非常生动的思政课。
(施疑、张冬、葛昌秋)
(葛昌秋摄)
【采访手记】
用心就出新
葛昌秋
时下,思政课倍受瞩目,成为社会话题。有人说思政课好讲,但讲好难;不仅出亮点不易,出新意更难。
而唐山学院的这堂课却很有特色,颇有新意,细细一品,令人回味无穷。
康复村是个城市“老熟人”,在唐山和全国知名度不小,是抗震精神传承的代表地,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30多年来,经常有人或单位来此采访、搞活动、献爱心,是典型的“老人老地方”“老事老题目”,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找亮点、出新意极有难度。但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有新的收获。
把城市文化作为思政课的富矿来开掘,充分利用其特色融入课堂,在“接地气”的活动中,让城市精神与学生理想在心灵深处产生共振,播下鲜活有生命力的种子。因为爱国从不是口号,而是点点滴滴的行动。
把课堂上的讲学与实践结合,用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按照时代的节奏,找准学习的节点,用细小事讲述大道理,以润物无声的办法,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把社会力量吸纳到社会课堂上,使思政课既有高度和思想性,又有生活和现场感。在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生动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唐山学院的这堂思政课是用了不少心思的。其主题鲜明,形式新颖。谋划的不仅有亮点,突出了城市特色,而且还有新意,体现了大中小一体化。特别是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的参与,为课堂增色不少。
- 上一篇:助残日的思政课…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